碧螺春的资料 (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

五阆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 碧螺春的资料 ,以及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给各位分享 碧螺春的资料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

碧螺春之名最早出现于清代陆廷灿编写的《续茶经》,引用了《随见录》一段话:“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岕,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尤佳,名碧螺春。”这条最早记录碧螺春的历史资料透漏了几点重要信息,其一,碧螺春之名因“碧螺峰”而得,作者陆廷灿恰巧是帝赐佳名传说中宋荦的学生,如果此

碧螺春,与杭州龙井,并为江南名茶,有人评说“碧螺春色味不减龙井,而鲜嫩过之”。因其数量有限,除充贡品,余存不多,佳者尤属难觅。碧螺春茶的来历说明在上面的介绍了之后想必大家也都已经了解了吧。碧螺春茶的来历其实也是一种传说,上面的介绍也仅仅就是小编查找的资料,当然了了解这些仅仅就是个人

碧螺春为洞庭山产,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龙井出自西湖,龙井是中国杭州四大名茶之一,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外形特点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

碧螺春的中文学名是碧螺春,别称碧萝春、佛动心。它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目、山茶科、山茶属。碧螺春主要分布在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杀青、揉捻、搓团显毫和烘干等步骤。采摘碧螺春时,采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碧螺春茶的品质分为五级:特一级、特二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要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因此又称“洞庭碧螺春”。这种茶始于明代,起初被称为“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亲临品尝了这种茶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认为这个名字不够雅致,于是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茶成为了每年的贡茶。碧螺春生长的环境非常优越

分类:碧螺春属于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已有1000多年历史,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别称:又称“洞庭碧螺春”,因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而得名。品质特点:外观: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冲泡效果: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

碧螺春的资料

一般投茶量:碧螺春的投茶量通常在5-7g之间。明前(清明前采摘)的碧螺春较为鲜嫩,投茶量可以稍微多一些,一般在6-7g,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其口感和香气,且不会觉得苦涩。明后与明前区别:明后的碧螺春由于采摘时间稍晚,茶叶相对老一些,因此投茶量可以稍微少一些,一般在5g左右。碧螺春泡几次最好

洞庭东西山茶农通常将碧螺春分为明前和炒青两个档次。明前碧螺春为高级品,以一芽或一芽一叶为佳,价格高昂,品质极佳。而清明后采摘的炒青,虽然价格实惠,适合日常饮用和赠送亲友,但品质上略逊于明前茶。明前茶与明后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外形、品质和数量上。明前茶芽紧密如花苞,茶汤鲜美,而明后茶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明前茶和明后茶。明前茶指的是立春后至清明前的茶叶,采摘时间较早,新梢嫩叶含有较高的嫩叶芽,茶叶质量较为鲜嫩,口感清香鲜爽,而且含有较多的咖啡碱,对身体具有一定的提神作用。明后茶指的是清明节后至谷雨前的茶叶,采摘时间较晚,嫩

 碧螺春的资料  (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

相比之下,明后碧螺春(通常指4月至5月间采摘的茶)虽然不如明前茶嫩,但原料也非全然逊色。明后茶以1牙二叶为主,虽然口感略逊,但加工工艺与明前茶保持一致,同样是精细挑选和炒制过程。碧螺春的加工工艺繁琐,包括早采嫩叶、精细拣剔、杀青、揉捻、搓团显毫和烘干等步骤,保证了茶叶的优质品质。

明后碧螺春 而明后碧螺春,由于温度升高,再去做特一级,包括一级的茶叶就没办法做了。只能生产炒青茶叶。炒青产期大约四月清明节之后,或晚一些的谷雨之后,此时天气转热,茶叶生产速度很快,所以芽叶会长大很多,茸毛自然没有早春的多。但炒青并不是碧螺春里最差的茶叶,此茶口味较早春的茶叶稍浓,耐

总的来说,碧螺春明前茶和明后茶的口感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气:明前茶香气鲜爽,持久;明后茶香气相对较弱,不够持久。滋味:明前茶滋味甘甜,鲜爽;明后茶滋味可能会稍带苦涩,口感相对浓厚。汤色:明前茶汤色清澈明亮;明后茶汤色可能略显深浓。叶底:明前茶叶底嫩绿均匀;明后茶叶底

碧螺春明前明后茶区别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县的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吴县隶属苏州,也有称之为苏州碧螺春。外形卷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素为茶中之萃。 哧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关于碧螺春的历史,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曾有一段记叙,颇富风趣。《柳南续笔》戴:“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

碧螺牌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老字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名为吴县茶厂,是国营企业中专门生产碧螺春茶的。2000年,该企业进行了转制并更名为苏州市东山茶厂。碧螺春茶主要产自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而这款碧螺春茶就来自洞庭东山,选用的是最新鲜的茶叶,由手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产地分布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

明前碧螺春芽尖的历史以及介绍 明前碧螺春芽尖是碧螺春茶中的极品,以其鲜嫩的芽芯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一、历史背景 碧螺春茶的历史悠久,而明前碧螺春芽尖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几十年前。在2000年左右,明前碧螺春的采摘和制作并没有过多地强调芽尖,主要以一芽一叶为标准。然而,

关于明前碧螺春芽尖的历史以及介绍

50克特一级苏州明前洞庭山碧螺春,售价:¥400.00,月成交0笔,评价28条 250克礼盒一级,售价:¥250.00,月成交0笔,评价15条 250克礼盒三级,售价:¥280.00,月成交0笔,评价0条 150克明前洞庭山碧螺春绿茶礼盒,售价:¥750.00,月成交0笔,评价3条 125克精品特一级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售价:

总结来说,正宗洞庭山碧螺春的价格跨度广泛,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其中特一级的价格可以达到3000元/斤,精品碧螺春甚至更高。虽然价格相对昂贵,但其独特的品质和历史底蕴使得其在茶界享有盛誉。

洞庭碧螺春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分成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级别,在洞庭碧螺春原产地特一级碧螺春价格行情在3000到4000元/斤,特二级碧螺春价格在2000到3000元/斤,一级碧螺价钱在1000到1500元/斤,二级碧螺春价格在800到1000元/斤,三级碧螺春价格在500到800元/斤上下。假如是到碧螺春原产地

价格普遍在一百元至五百元一斤之间,尽管口感不如洞庭碧螺春,但低廉的价格使其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随着明前洞庭碧螺春的回归,外地产品的市场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尽管2019年明前碧螺春低调上市,但在苏州市场仍有外地产品竞争。购买者在选择时应谨慎,优先考虑正宗的苏州洞庭山产品。在原产地购买

采摘工人一天仅能采摘一斤多青叶,工资、挑拣和炒制成本加在一起,2019年的明前碧螺春成本至少在800元/斤以上,因此市场价格通常不会低于这个数字。具体价格根据等级不同有所差异:极品单芽碧螺春价格在2200元/斤以上,特一级碧螺春约1500元/斤,特二级1200元/斤,一级900-1000元/斤,而明后级别的价格

2019年明前碧螺春价格是多少,正宗洞庭山碧螺春多少钱一斤?

首先,两者上市时间不同,碧螺春在每年3月20日至4月10日,而炒青则在4月20日之后。其次,价格方面,碧螺春因其优质特性,价格较高,一般在2000元以上,而炒青的价格则在300至400元以下。口感上,碧螺春以其清香淡雅著称,而炒青则带有一定的苦味。外形上,碧螺春以一芽一叶或二芽一叶为主,叶片嫩绿,

第二点,二种茶的价钱不一样,碧螺春的价格对比高,每一年发售前期都会2000元左右,一切正常碧螺春的价钱也在500~2000元中间,炒青的价钱则是在300~400元下列;第三点,二种茶的口感不一样,碧螺春的口感较为香,味儿较为淡,而炒青的味儿则偏苦;第四点,二种茶的外型不一样,碧螺春是一芽一叶

碧螺春与炒青茶在多方面有所不同。首先,碧螺春上市时间早,通常在每年3月20日至4月10日,而炒青则在4月15日后。价格上,碧螺春因其优质特性,初期上市价格可达2000元以上,一般价格也在500至2000元,而炒青的价格通常在300至400元之间。口味上,碧螺春以其清香淡雅著称,炒青则口感较为重,适合喜欢浓

1. 外观对比明前碧螺春的卷曲形态如螺,满身毫毛,以嫩芽为主,色泽嫩绿,银绿中透出翠绿,犹如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女,而碧螺春炒青则颜色偏黑,白毫稀少,形状较为完整,偶尔可见青壳碎片,更适合自饮而非礼品选择。2. 味道体验明前碧螺春带有浓郁的花果香,口感醇厚,入口甘甜清凉,即使是不常饮茶的人也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碧螺春一般在每年春分前后上市,具体为春分至清明期间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上乘。以下是关于碧螺春上市时间的详细说明:一、采摘时间 碧螺春茶的采摘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分前后,至谷雨前后结束。这段时间内,茶树的新芽刚刚萌发,叶片嫩绿,是制作碧螺春的最佳原料。其中,春分至清明期间采制的茶叶品质尤为

碧螺春的上市时间通常在3月上旬,朝向优越、阳光充足的地区较早,3月10日左右可能已经开始小规模上市。传统小叶种碧螺春通常在3月25日左右上市,由于采摘时间限制在春分至谷雨前的约一个月,明前茶的珍贵可见一斑,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采摘时,碧螺春遵循早采、嫩采、净采的原则,重视嫩芽的选取。一芽

一、绿茶(最早上市)江南茶区(浙江、江苏、安徽等):明前茶(头采):3月中下旬至4月初(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雨前茶:4月中下旬 西南茶区(四川、贵州):早春茶:2月底至3月中旬(如宜宾早茶)江北茶区(河南、山东):信阳毛尖:4月上旬 注:若2025年春季气温偏高,上市可能提前5-10天;若

碧螺春与炒青茶在多方面有所不同。首先,碧螺春上市时间早,通常在每年3月20日至4月10日,而炒青则在4月15日后。价格上,碧螺春因其优质特性,初期上市价格可达2000元以上,一般价格也在500至2000元,而炒青的价格通常在300至400元之间。口味上,碧螺春以其清香淡雅著称,炒青则口感较为重,适合喜欢浓

大致时间:碧螺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绿茶),属明前茶(清明节前采摘),通常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初上市。2025年具体日期:需结合当年气候,若春季气温回升快(如江浙地区暖春),可能提前至3月20日左右;若遇倒春寒,可能延迟至4月初。官方渠道:临近上市期(2025年2月后),可关注苏州洞庭山产区的

明前碧螺春什么时候上市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十分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名之来历,还有两个逸闻趣事呢。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除兼具龙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优于龙井,对上呼吸道传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关于 碧螺春的资料 和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碧螺春的资料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 明前碧螺春对比碧螺春炒青 、 碧螺春的资料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五阆山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